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应用能力 > 正文

浙江事业考试热点之三:文化浙江

时间:2013-06-02 13:56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对文化的战略地位、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的建设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党和国家文化工作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全国较早地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新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将文化大省建设不断推向前进。1999年,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于2000年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2005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08年6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出台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强调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浙江文化的持续发展,我省先后被中央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以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全国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省。当前,浙江各地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讲话的实质和内涵,以战略和全局的视角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握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断提升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党中央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浙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是着力深化理论武装工作,以科学理论答疑解惑、指导实践。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着力巩固共同理想信念。推进各种形式的“理论下基层”活动,打造“社科普及周”和“人文大讲堂”等有效载体,在干部群众中形成一股强大的“理论冲击波”。紧密联系浙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与时俱进地深入解读浙江现象、浙江经验和浙江精神,不断深化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引领社会思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深入人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广泛共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是着力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培育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充分运用各类大众传媒的传播辐射作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方位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研究和适应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模式所发生的变化,积极做好开展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管理与引导工作,以及时准确的信息回应疑惑,以大气开放的姿态树立公信。加强对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力求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引擎、新阵地。

  三是着力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植于社会的沃土之中,深藏于百姓的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在大众化,难点在大众化,生命力也在大众化。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吸引群众参与,注重群众评价。比如,杭州市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主题核心词,形成了全民参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用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和影响群众,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最近,我们集中宣传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千里献血救人”毛陈冰、“不倒的铁塔”江小金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对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为核心,开展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和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地出现了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第二课堂、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点、公民道德教育馆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有效载体。我们要进一步突出群众性、实践性,注重运用大众的语言、融入群众的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服务力和保障力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我们注重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按照“广覆盖、高水平、可持续”的要求,探索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面向基层,实现均衡均等。以惠及全省各个区域和全体公民为目标,坚持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的全省一致性,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机会的大致均等和享有结果的相对均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基层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文化建设的差距,力求使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目前,浙江县级文化馆、县级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8%、90%、77%和80%,并在全国率先开通了网络图书馆,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努力推动全省公共文化设施从“网状布局”向“网络体系”发展,继续坚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以中心镇、社区、村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确保在2012年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争取“十二五”时期全面实现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有一站(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一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目标,形成城市“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

二是面向群众,坚持为民惠民。公益性是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广大群众提供用得上、消费得起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我们切实履行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大幅增长,浙江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2010年共送戏下乡2.03万场,送电影下乡28.9万场,送书下乡165万册,完成40万户城乡低保户免费收看有线电视任务,占符合安装条件低保户数的98%以上。从2004年开始,以省博物馆为试点,浙江率先在全国试行国办博物馆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受到广泛的欢迎。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92家,已实现国家规定范围博物馆纪念馆的全部免费开放。

三是面向市场,推动改革创新。没有改革就没有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否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对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通过竞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各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台州市的“三个三”文化计划、嘉兴市实行的图书馆总分馆制等新模式得到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同。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诉求,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力气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尤其要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丰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发展力和竞争力

文化具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中央对文化产业作出的最新战略定位。我们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和提升,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是形成集聚发展、功能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集群化特征。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集聚效果明显和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平台,这是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十一五”以来,浙江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现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70多个,其中横店影视试验区已吸引了350多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实现各类收入20.2亿元;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共有81家动漫游戏公司,动画片产量居全国各基地之首。同时,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平台这一无形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2011年义乌文博会实现经贸总成交额40.6亿元,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累计成交金额达到128亿元。“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根据浙江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从整体上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总体布局,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强市、强县、强镇,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浙江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水平。

二是打造创意引领、科技推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最需要创新、创意和创造。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创意能力来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那么再优秀的文化资源、再好的产业基础也是形同虚设。要将好的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我们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与创意为支撑的新型文化业态,已初步形成了软件、工业设计、广告、传媒、艺术品创作和交易、数字内容等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已初具优势。2010年省会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杭州市的支柱性产业。现在,我们已确定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流通、文化产品制造八大重点产业,正努力推动以创意为根本特征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和以高科技为主要支撑的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市场引领、改革推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文化产业的活力来自于市场,动力来自于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这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根本。我们努力建立健全资本、产权、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大力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文艺院团也在改革中激发出新的内在活力。我省继华谊兄弟“电影第一股”登陆创业板后,又有顺网科技“网吧软件第一股”、华策影视“电视剧第一股”和宋城股份“旅游演艺第一股”3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同时还有一批文化企业已经启动上市工作。充分发挥民营资本雄厚和民营企业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已达到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余万人,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和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区块异军突起。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逐步放宽相关领域的政策限制,提高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