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脚下之危”需要问责“脚踏实地”
地陷新闻频频见诸报端,网友的感慨显示出人们对于安全的担忧:“地下有漏洞,出行须自求多福。”不过,对于深圳路面塌陷导致5人死亡事件,当地官员言之凿凿——“肯定是天灾”。
“走路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已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去年,我国多地就曾出现类似事故,哈尔滨更是8天时间连续发生7起坍塌事故,造成2死2伤、2车坠坑。地陷夺命一再上演,让网友无奈调侃道“走的是‘阴阳路’,踩的是‘奈何桥’”。然而,接连不断的“步步惊心”,却一直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有效的预防机制迟迟没有建立起来。
从深圳官方的“天灾论”,公众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连日来的暴雨冲刷固然是造成路面塌陷的诱因,但天灾背后的人祸魅影亟待求解。地下基础工程本该是百年大计,怎么会短短20多年就“年久老化”?道路工程建设时,为何没有充分考虑地下排污渠的特殊条件?有关部门的日常巡查监控,为何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不过,官方一句“肯定是天灾”,却把这一连串疑问轻描淡写地遮掩过去。
如果只顾抬头看天,走路难免要摔跟头。如果把“走路死”的责任全都推给老天爷,“脚下之危”也就无从化解。和深圳市一样,许多地方在事故发生后,往往采取匆匆处理现场、尽快息事宁人的做法,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于天灾、意外、偶然,很少能彻查和堵住问题的根源。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仅高于生理需求,每个人都会产生安全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在城市中安全行走,这是人们对于城市管理的底线诉求。如果连“脚踏实地”都成为一种奢望,那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便只能成为奢谈。
要想公众“脚踏实地”,问责必须“脚踏实地”。首先,建立施工环节责任倒查制度。曾有政协委员调查后认为,施工单位盲目抢工期、偷工减料、违反工序、违规操作,往往导致回填不实,在地下设施周围形成空洞隐患,这是造成地面塌陷的根本原因之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干完活就拍屁股走人,必须建立责任倒查制度,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要追溯有关人员的责任,从而倒逼规划设计合理、工程质量提高。
其次,厘清市政监管部门职责。眼下,一些地方市政设施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有关部门对于辖区内地质和地下设施情况一问三不知,导致安全隐患悄然积累,直到某一天爆发出来。对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相关道路、线路产权单位的权责统一起来,促使其对路面及地下附属物进行有效检查和维护,保证各类安全隐患尽早被排除化解。
(责任编辑:YZ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