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 > 正文

我省山区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时间:2012-07-16 21:43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浙江山区面积约8.58万平方公里、县市53个、人口2814万、GDP1.14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3%、53.5%、51.7%、41.1%。省情决定了山区科学发展对推进浙江现代化意义重大。

  坚持一条主线:化生态优势为山区核心竞争力

  相对沿海地区而言,山区核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需优先发展生态经济,成为生态文明典范。从战略高度重估生态价值,创新理念和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山区发展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

  从战略高度重估生态价值。随着生态资源稀缺性的凸显、居民对生态品需求的增加、区域生态共建共享的探索,浙江山区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的优势逐渐显现。浙江山区海拔较低、水系发达、河谷较平坦,生态质量较好,所依托城镇村落、交通通讯等基础较好,有着较强的生态品提供能力;山区处于河流上游,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在我国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下,单纯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道路,不仅难以有效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也难以为山区生态环境所承载。我省高度重视生态环保,较早探索开展了生态共建共享的地方实践,为重估山区生态价值提供了重要经验。

  培育生态优势为山区核心竞争力。相对沿海地区,浙江山区更需注重生态优势的发挥,进而把它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为此,山区要把生态旅游休闲作为核心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通过休闲农业、休闲林业、文化村落,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小流域整治等,提高旅游发展的区域带动能力。同时,优先发展生态工农业。生态农业上,需结合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产品的绿色化生产、管理与营销,突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提升,实现从数量农业向优质农业的转变。生态工业上,需加强生态水业、生态农产品及竹木加工业等的培育发展,特别要利用好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健全的优势,引进、培育对优质空气、水等要求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区经济发展新优势。

  营造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良好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山区核心竞争力,需在观念理念、平台抓手、战略路径、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转变,消除误区,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战略合力。一是生态优势是山区的独特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山区核心竞争力,既要求山区发展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更需把生态优势放到突出位置,与山区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等结合起来,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现实生产力,而不是被动的保护、低层次的利用。二是与沿海不同,山区新型城市化需在高度重视城市服务功能培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田园宜居品位的形成和绿色、养生等优势的发挥,注重与生态移民安置就业的结合,注重环保设施的健全与高效运营;山区新型工业化需在高度重视从制造向智造、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工业的发展和产业门类的科学选择。三是需加强山区干部、群众对区情、县情的科学认识,对区域优劣势及发展态势的科学研判,转化为自觉行动,落实到政策制定、具体工作和生产生活中。

  明确两大路径:山海协作、省际合作

  浙江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山海协作已成为深化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浙江经济开放度高,可积极通过省际合作来构建山区承接和辐射产业转移的“双跳板”。与此同时,需统筹山海协作和省际合作,共建浙江经济大腹地。

  丰富创新山海协作。“山海协作”是浙江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增进沿海与山区优势互补的战略举措。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丰富山海协作内涵,增强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动力。一要优化全省产业链布局,提升山海经济协作水平。山海协作中不应把山区作为单纯的沿海产业承接转移地,更应鼓励沿海高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转移到山区,并借助日益便捷的快速交通网,实现优势产业链的全省布局,提升山区经济发展层次与能级。二要加大科教医疗人才等扶持力度,提升山海要素协作水平,增强要素协作的可持续性。三要强化区域生态共建共享,提升山海环保协作水平。目前山区加快发展的意愿很强烈,既需进一步加大污染企业关停改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广、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行补助的力度,也需加大引导山区人口内聚外迁、生态环境保护问责追究、生态产业优先发展扶持的力度,以增强区域生态共建共享中的全省统筹、沿海县市的职责担当、山区县市的义务感和积极性。四要加强市场化导向制度建设,提升山海可持续协作水平。随着山海协作深化,曾经的政府主导需逐渐转化为引导,要在完善市场化导向上,深化相关制度设计和建设。

  加快加强省际合作。加强省际合作,构建合作平台,增强省际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已成为浙江在区域竞合中掌握主动的战略选择。一要加强省际产业合作平台构建,增强山区省际合作开放性。以省级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山区省际产业合作平台建设要有跨省产业集群共建视角,优先培育和布局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项目、大企业,着力形成领军企业、总部服务、科研创新或品牌引领优势。二要加强山区中心城市培育,增强山区省际合作能动性。重点需加强金华-义乌都市区和衢州、湖州、丽水等省际中心城市的培育,加大金融、科技、信息、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优质资源的引进、集聚和发展,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扎根,加强总部经济、商务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培育壮大。三要加强山区创业创新环境优化,增强山区省际合作主动性。四要加强山区“承东启西”跳板建设,增强山区省际合作枢纽性。“承东”上,需加强山区与杭州、宁波、上海等都市区的优势产业对接、科教人才对接、管理服务理念与体制对接;“启西”上,需主动推进政府和民间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推进区域性经济协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规划,推进山区跨省产业集群、旅游线路、会展贸易等的谋划。

  推进山海协作省际合作互动融合。浙江不仅需深化长三角一体化,也需积极推进山海协作与省际合作的互动融合,推进与赣皖等中部省份的一体化,形成浙江海洋经济、山区经济融合发展大空间。一要加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使其成为省内海洋经济、山区经济融合发展战略平台。加快金甬铁路建设、宁波义乌港航物流一体化等,增强义乌试验区作为海洋经济辐射山区的战略枢纽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义乌试验区国际贸易政策与服务能力优势,带动山区经济升级发展。二要加快省际快速通道建设,使其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向山区内陆延伸的重要纽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近期重点应加快杭长高铁、九景衢铁路等省际快速通道建设,并通过无水港打造、跨省物流公司组建、跨区海关“直通关”创建等,增强海洋经济向山区内陆延伸、辐射的能力。三要加大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等跨省合作大空间谋划,使其成为增强浙江经济服务全国能力的重要载体。近期重点应和安徽、江西、福建共推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快形成类似长三角的多层次合作交流机制,以解决好区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推行三大新型城市化模式:都市区、次经济区、小县大城

  相对沿海,浙江山区更需把新型城市化作为区域发展主动力。同时,相对传统城市化以单个城市为主,根据山区县市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能级大小、城市间联系的紧密度,以及区位、交通、自然特征,山区新型城市化可分为都市区、次经济区、小县大城等模式。

  都市区模式。都市区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浙江已形成较明显的四个都市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都市区。山区发展主动力选择都市区模式的县市,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独立型都市区模式。主要指金华-义乌都市区所在县市,需主要通过义乌试验区的高水平建设、金东-义西新城的共建,以及浙中小商品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的打造,提升金华-义乌都市区综合实力;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展会、国际金融、电子商务等优势功能培育,加快增强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二是融入型都市区模式。主要指毗邻都市区的山区县市。近年来,德清、安吉在融入杭州都市区上取得显著成效。

  次经济区模式。次经济区尚无严格定义,这里主要指相邻县市有着类似主导产业,城市间经贸合作较密切,一体化发展动力强劲,但区域实力较弱,尚不能称为都市区,同时与周边都市区有一定距离,还需主要依靠独立发展的经济区域。加强次经济区培育,可更快、更好提高山区城市化的层次和能级。目前,浙江山区需重点培育的次经济区有永康-武义-缙云、嵊州-新昌、衢州市区-龙游-常山、湖州市区-长兴等。其中,永康-武义-缙云、嵊州-新昌两个次经济区打造条件较成熟,建议省相关部门加快对其战略规划,形成次经济区构建所需的统一谋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对目前经贸联系密切度尚不高,但有着共同建设与保护任务,一体化发展要求强烈的区域,可作为潜在次经济区,加强规划、加大培育。

  小县大城模式。小县大城模式主要针对边远山区县市,其与周边县市联系相对不密切,难通过融入都市区或形成次经济区来实现发展。对此,一方面需对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用地及其学校、医院、教育等资源配置加以倾斜,并结合产业平台打造,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贯彻中小城市户籍管理改革精神,对本地居民落户给予支持,以实现经济、人口、要素空间优化的协调一致,实现城市建设、生态移民、扶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