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 > 正文

2013浙江事业单位考试行测备考一

时间:2013-03-13 08:55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2013浙江省属事业单位行测由客观题组成,笔试时间为5月18日,满分100分,涵盖常识、数学、文字理解、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点,而且题量很大,需要知识面宽和做题速度。针对行测的复习最好是做题训练,只有做得多才能在提升速度的基础上保障正确率。

第一节语境分析法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狭义的语境指的是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广义的语境还包括言语片段之外的社会环境。如写作背景。现在选词填空题目单纯考查词义的越来越少,多数题目都把考查重点放在了对特定语境的分析上。进行语境分析可运用对应分析法和情境展开法。

一、对应分析法

为保证答案的唯一性与科学性,命题人通常会在空缺处的上下文设置一些提示信息,这些信息与正确答案之间存在一定呼应关系。对应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这种呼应关系,帮助考生寻找解题思路。

如上所示.选词填空题中的对应关系主要分为正对应和逆对应两种。

(一)正对应

正对应,指的是文段中上下文的某些词句从正面提示了正确答案的信息。常见的三种正对应类型:

1.囊括关系

概括关系的文段一般是先具体阐述然后进行概括.其设空一般在后句。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应从前句人手。从选项中找出与前句表达意思最贴近的一项。

2.解说关系

解说关系的文段一般是先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在后文对此进一步解释说明。这种题目一般设空在前句.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出后句中相应的解释说明的内容。

3.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的语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几个相连的词语之问在顺序上存在不可逆性。这种不可逆可能为语段之间的前后照应;也可能为逻辑上的先后承接或是词句问的前后承接。

【例题1】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__________。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但即便是最__________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必然性乐观B.规律性简单C.突发性粗略D.周期性保守解析:此题答案为D。阅读题干可知,第一空与“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构成概括关系的正

对应,“每”在此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由此,可知,第一空只能选“规律性”或“周期性”。与“简单”相比,“保守”侧重于指一种底线或最低的限度,与后面的“至少”对应更恰当。因此本题答案为D。

【例题2】[事业单位考试真题)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什么是人才,可谓 __________,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倒是的,许多领导、学者认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也是社会最缺乏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条件:品格高尚、才干出色、作风务实。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众说纷纭统一B.莫衷一是固定C.见仁见智共通D.因人而异、公认解析:此题答案为C。第二空前后构成解说关系的正对应,注意是是“许多领导、学者”而非“所有人”形成了共识,故这里用“统一”、“固定”、“公认”都太绝对。“共通”强调通行或适用于各个领域.程度灵活。由“倒是”可知,横线处两个词语存在转折关系,“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其所表达的“异”与“共通”所表达的“同”符合此关系,综合分析C项当选。

【例题3】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__________、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表明,过分强调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必然导致对人文的__________:而过分强调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也会带来对科学技术的漠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渗透排挤

B.结合无视

C.渗透轻视

D.结合限制

解析:此题答案为C。“三个阶段”对应“三个时期”,因此第一个空格应与“融合”相对应。与“结合”相比,“渗透”的程度更深,与“融合”所表达的互相影响、不分彼此的意思更贴近,据此可首先排除B、D。

第二空中,分号前后的句子分别说明了两种错误倾向造成的后果。由“过分强调人文教育会带来对科技的漠视”可知,过分强调科学教育同样也会造成对人文的漠视,C项中的“轻视”与“漠视”的含义最贴近.故本题选C。 (二)逆对应

逆对应,就是文段中上下文的若干词句从反面提示了应选词语的信息。当文段中存在诸如转折关系、并列关系、背离关系等逻辑关系时,考生可考虑此种对应。常见的三种逆对应类型:

1.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的选词填空题设空比较灵活,但无论空设在前句或后句,一般都可通过找出句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来破题。

2.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的选词填空题目最典型的句式为“不是……而是……”,其表示的意思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这种题目无论空设在前句还是后句,都可以从相应另一句寻找突破口。

3.背离关系

背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逆对应关系,在选词填空中常以表数量的词来表达。如“极少数”与“大多数”,“很多”与“也有许多”。显然,这些数量词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背离关系,通常我们可以从这种对应中找到解题的思路。

【例题4】【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蚂蚁,一种令人生厌的“小生命”,如今它的制成品却__________地闯进了市民的保健领域。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堂而皇之

B.一鸣惊人

C.神气十足

D.名正言顺

解析:此题答案为A。由“却”可知,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应-9前一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堂而皇之”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而有气派。“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神气十足”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名正言顺”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话做事理由充足,有依据。根据词义可排除B、D项。与“小生命”相对,表示有气派的“堂而皇之”比“神气十足”更能体现出蚂蚁前后两种不同形象的鲜明反差,故A项当选。

 

【例题5】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___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细致子虚乌有

B.精准虚无缥缈

C.合理扑朔迷离

D.精确空穴来风

解析:此题答案为B。第一空需要填的是一个修饰“传说”的成语。由“不是……而是……”可知前后

句子构成并列的逆对应关系,对应“可信”的历史,可推知前文说的是传说的不可靠性。“扑朔迷离”指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楚。看不清楚并不代表不可靠,排除C。“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比较特殊,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故有“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说法。后常被误用作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甚至有部分字典也接受了这一用法。但在考试中出现,通常仍应按原意去理解做题。据此排除D。第一空中,修饰“年表”这一对象,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或粗糙,故本题选B。

【例题6】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用一群最聪明的人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__________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__________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集体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离奇 不可替代

解析:此题答案为C。分析句意可知,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到处都是”构成背离的逆对应关系.因此应填入表示少见的词语。“虚幻”、“遥远”、“离奇”都没有少的意思,故“稀罕”为最佳答案。且第三空填“必不可少”也与句中的“必须具备”相对应。

二、情境展开法

对应分析法是快速突破选词填空的有效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选词填空题目都能在上下文中找到明显的线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分析题干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广义的语境人手解题.广义的语境是指言语片段之外的各种情境条件,它涉及的是另一种重要方法——情境展开法。

所谓情境展开法,精髓就在于“展开”,它要求考生开阔自己的思路,把关注的视角从单个的词语、句子,扩展到整个文段、文段的写作背景甚至是生活常识,综合各方面因素来判断题目答案。

(一)从材料背景角度展开

基于用词规范性的要求,选词填空题目中的材料一般都选自权威的网站、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言论、文章以及一些名家著作。这就决定了选词填空材料用语韵书面性特点。命题人易设空的地方通常都是材料中内涵较深刻的词语,且往往具有舍我其谁的唯一性。考生在做题时须认真体会选词填空待选词语的这些特性.结合相关背景斟酌选择。

【例题1】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再借助__________的设备来读取、复制和传输。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存储先进

B.记录特定

C.保存固有

D.记忆专门

解析:此题答案为B。本题结合材料背景进行考虑更容易得出答案。题干是对电子书下的一个定义。结合我们平时对电子书的认识,可以知道电子书是区别于传统纸质书的电子出版物。它不能直接阅读,而需借助电脑或掌上阅读器之类的设备。“先进”含义太笼统。不足以形容电子书需要电脑之类特有设备来阅读的特点,排除A;电脑或掌上阅读器并非电子书本身就有的,因此用“固有”也不合适.排除C。“记忆”不能与“在”搭配使用,排除D。所以本题答案为B。

(二)从事理常识角度展开

任何文字都是以可理解的现实语境为基础的,因此包括事理常识在内的一切背景知识都可以被运用到解答选词填空的过程中来。有时候,从常识角度理解反而能更快地找到破题点。选词填空中常常涉及到的常识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术语、经济规律、基本常识、生活逻辑等。

【例题2】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 ___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当一面学习

B.臻于佳境复制

C.如鱼得水把握

D.游刃有余控制

解析:此题答案为B。此题乍一看很不好判断哪个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我们跳出题目的范畴.从生活常识

来判断就可以迅速确定答案为B。突破口在第二空。“做人……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的分寸感”。运用我们的日常逻辑思维判断一下:做人的分寸感是“无法学习”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排除A。做人的分寸感是“无法把握”的吗?答案也为否,排除C。做人的分寸感是“无法控制”的吗?答案仍然为否,排除D。A、C、D三项都排除,答案为B。由此题我们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考试是对大家的综合能力的测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题不是简单的语文题,所以大家在做言语理解与表达题时一定要打开思路.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思考。

-事第二节关键信息识别法

片段阅读重点考查的是迅速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内涵、把握文字材料主旨的能力。要快速准确地解答片段阅读题首先要能抓住文字材料的重点、关键信息。

何谓“关键信息”?“关键”是比喻紧要的部分或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对片段阅读题目来说它就是对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段材料内涵最有帮助或最有效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文段的论述对象和重点、划分文段的结构,继而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锁定正确答案。

根据特性不同,“关键”信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暗示信息。一、关键词

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种:高频词、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

(一)高频词:确定文段论述主题、重点

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称为高频词语。反复通常表强调,故高频词一般都是文段的中心词.与文段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密切相关。因此解题时要注意高频词,尤其是解答主旨类题目时可直接锁定包含高频词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例题1】【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农产品规格是指对农产品的使用性能和档次的要求.一般由政府权威部门或权威组织,对农产品的性能和档次作标准化规定,并通过食品标签制度.保证消费者对各种规格的产品有一个判断和评价的依据。凡规格化的产品名称都要求有准确的定义,不能引起混淆。规格的内容一般包括适用范围、用语定义、等级档次、测定方法、合格认证、合格标签、注册标准及生产许可证认定的技术标准等。

本段的中心议题是(  )。

A.农产品技术标准

B.农产品注册标准

C.农产品规格

D.食品标签制度

解析:此题答案为C。文段首句提出农产品规格的定义,接下来对规格化的产品名称和规格的内

容进行了介绍,由此可推断文段的中心议题是农产品规格。

点拨

“规格”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属高频词语,由此可知文段的中心议题应包含这一内容.符合这一要求的选项只有C。

 

(二)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确定文段落脚点

文段中出现的含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通常是文段的要点。尤其当该概念出现在段尾时.往往是文段的落脚点,与文段的主旨多有密切关系。遇到此类文段时,考生只要抓住这个概念,运用排除法.即可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

【例题2】从本质上说,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脱离动物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心性的进化两个方面。从猿到人的体质进化,人类用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人类心性的进化则还要缓慢。当人类跨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之后,动物性依然顽强地在人类身上闪现着。如何管理好人类的情感,使带有动物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儒家的答卷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礼”。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大致过程

B.对比人类体质与心性两方面的进化

C.阐述儒家强调礼仪作用的社会原因

D.说明儒家思想的产生根源与现实意义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属于主旨题,概括内容可知,作者从人类文明的进程说到人类情感的管

理,最后弓I出儒家思想中的“礼”这一课题。由此可见,作者主要想谈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礼”.

点拨

若注意到该文段在末尾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礼”,且加了引号,则可快速判断主旨应与此相关,而包含这层含义的只有c项。

(三)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指示重点、区分层次

与高频词和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直接点出文段的中心词或落脚点不同,文段中有些词只能间接对快速定位文段的重点或划分出文段的结构起指示作用,这些词一般为关联词、副词、其他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

1.关联词

关联词是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与分句,表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词语。不同的关联词所表达的关系也不一样,主要有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关联词一般成对出现,但很多时候,这些关联词不直接或成对出现在材料中。在不影响文段意思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复位处理,即将这些关联词放到恰当的位置上,这样便可根据它来判断文段重点。以下是常见关联词对指示文段重点的作用。

(1)转折关系:转折后为重点,即“但是”、“却”、“然而”、“可是”后的内容为重点。

(2)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于是、以致)……”、“由于……因而……”、“因此”大多强调“所以(于是、以致)、因而、因此”后的内容,即结果;而“之所以……是因为……”比较特殊.一般强调的是“是因为”后面的内容,即原因。

(3)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是“还(也、又、更)”、“而且”、“尤其”、“甚至”后的内容.即递进后的内容。、

(4)条件关系:“只有……才……”、“除非……才(否则)……”、“只要(一旦)……就(便)……”一般强调的是“只有”、“除非”、“只要”后的内容,即条件部分;“无论(不论、不管)……都(总、还、也)……,,一般强调的是“都(总、还、也)”后面的结果。

(5)假设关系:“如果(倘若)……就(便、那么)……”通常强调的是“如果”等后面假设的条件:“即使(纵然、即便、就算)……也……”属于让步型假设,通常强调的是“也”后面的内容。

(6)并列关系:“不是……而是……”,表示的是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一般重点后置;“是……不是……”则是重点前置。

【例题3】【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但是,课程改革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是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  )。

A.教育评价成为新课程改革要首先突破的瓶颈

B.新课程改革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C.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

D.课程改革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解析:此题答案为A。文段首先论述了新课程改革获得重大进展,后以“但是”笔锋一转.说明课程改革也面临严峻挑战,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B、C项属“但是”前的内容,可首先排除。D项未突出“教育评价”问题.故本题选A。

【例题4】(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0以后,政府不再有统一的种植计划与收购计划,农民要根据市场信息进行经营和管理,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将日益成为国家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就成为各级政府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本段的中心意思是(  )。

A.国家支持农业

B.农民要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

C.加速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D.加入WT0后的农业

解析:此题答案为C。注意表因果关系的“因此”一词,其后的内容往往为中心句。文段由加入wto后政府在农村角色的转变,引出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这一问题,可见.文段意在强调加速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即C项。

使用关联词解题的注意实习nag

(1)关联词不能成为唯一的判定条件

叙述、说明类体裁的文段,尤其是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文段,需前后兼顾,利用关联词把握短文的层次、结构。

(2)出现多个关联词时需判定各分句的主次关系及层次结构

当文段中出现多个关联词时,要稍加辨别:多个关联词都表示相同关系时.要注意辨别主次:多个关联词表不同关系时.要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分析各层的关系,找出文段的落脚点,再根据相应的关联词来判断重点。

例如右侧例题中.“因此”的使用。

如果“因此”一词出现在议论文体裁中.那么它强调的通常是后面的内容。但是出现在叙述、说明类体裁中,正如右题。就不能只看“因此”后面的内容.而应该前后兼顾。

例:云南地处世界两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界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在云南迅速过渡到低海拔的马来半岛。云南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热带动植物随着北上的湿热空气.一直深入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因此,云南在4%的国土面积上拥有全国50%以上的植物种类、70%以上的动物种类和80%以上的植被类型.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云南的地形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B.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很突出

C.云南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D.云南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的联系

解析:此题答案为A。前两句描述的是云南的地形特征,“因此”引领的第三句阐述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前后内容构成因果关系.强调的是云南地形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副词:其实、倒、尤其(特别)

副词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起辅助性作用的虚词。虽然大多数副词没有具体的含义.但在表情达意上有时能起到实词不能替代的作用。分析作者的观点或文段的重点.要注意文段中的相关副词。

【例题5】[事业单位考试真题)许多人对病毒是什么东西一无所知,有的望文生义,以为那是疾病产生的毒素,有的则以为病毒是和病菌一样的,可以用抗菌素杀死。其实病毒是与细菌非常不同、也无法用抗菌素杀死的病原体。它们比细菌小得多,结构也简单得多,一般就是一个蛋白质外壳,里面裹着遗传物质。它们是一类介于生物-9非生物之间的东西.可以像非生物物质那样结晶.但是溶解后又能具有活性,而且它们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所必备的各种构造,必须寄生在细菌或其他生物的细胞中才能生存。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

A.把病毒和病菌混为一谈是无知表现

B.其实.病毒的结构比病菌简单得多

C.病毒和病菌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D.要彻底清除病毒.只需要清除病菌解析:此题答案为C。文段首句介绍了许多人对病毒的误解,然后由“其实”引出文段的观点对之进行纠正,即“病毒与细菌非常不同”,最后具体阐述了两者的差异。C项是“其实”后观点句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C。

3.其他起提示或指示作用的词

表归纳总结的词:可见、总而言之。

带有倾向性的词:务必、必须、亟需、亟待、迫在眉睫、重中之重、重要的是。

【例题6】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一环境一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难于协调统一的整体,而且,高产、优质和高效三者的主次关系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可见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会因素。

这段文字意图说明(  )。

A.农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了社会因素


B.作物生产系统是一个作物一环境一社会相互交织的复杂系统C.农学是服务于作物生产的一门综合学科

 

D.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农学和作物生产

解析:此题答案为A。文段为典型的分总结构,“可见”一词引导的句子归纳总结了文段内容.为文段中心句,A项表述为文段中心句的同义转述.故选。

二、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提示文段大意、中心、主旨、观点的句子。阅读文段时,如果能迅速找准关键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大意,从而快速找到答题的方向与角度。

那么如何抓关键句呢?从内容人手,找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从结构人手,找能体现内容的概括句。内容分析和结构分析是紧密相连的,分析结构也是为了分析内容。在分析内容和结构时。要重点关注三种句子——首句、尾旬、承启句。

(一)总分结构——首句为中心句

【例题1】[事业单位考试真题】我国经济在告诉增长的背后,也付出了较高的资源和环境代价。2003年,我国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l0倍、美国的5倍、加拿大的3倍;消耗的金属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A.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较高的资源和环境付出为代价的B.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2003年的GDP投入产出比偏高

C.我国2003年的GDP与发达国家的比较D.我国2003年的能源消耗情况

解析:此题答案为A。文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为中心句,指出“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付出了较高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其后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来阐述并证明了第一句所说内容。故答案为A。

(二)分总结构——尾句为中心句

【例题2】历史证明,每一轮经济危机都伴随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然后逐渐走出低谷并开始复苏。不得不承认,金融危机让“中国制造”遭遇空前危机,这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各地区都在抓产业升级。但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在“抓大放小”的惯性思维下,不少人认为,产业升级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没有多大干系。显然,这是一种误读。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而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力量。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B.产业升级过程中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参与

C.技术变革是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最好手段

D.产业升级是使“中国制造”渡过金融危机的关键

解析:此题答案为B。文段首先指出金融危机的直接结果是各地都在抓产业升级.然后由“不少人认为”引出一种对产业升级的看法,即产业升级是大企业的事,与中小企业没有干系。最后由“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引出作者的观点,即产业升级过程中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参与.即B项。

(三)承启句为中心句

【例题3】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需在学校教育阶段“真球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从儿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B.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C.“学习”与“训练”的最大区别在于“训练”仅仅是技能的培养D.阅读是培养“精神饥饿感”的最佳方法

解析:此题答案为B。文段先说应从中小学时开始培养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接着阐述“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第二句承启句即为文段的中心句。由此句可知.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的是阅读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心句后的内容都是进一步在强调阅读应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故本题答案为B。

三、关键暗示信息

有些文段材料的重点暗藏其中,不是很突出,此时需要从中寻找其他暗示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暗示信息,顺利找出正确答案。修辞手法、标点符号和数字信息是较为常见的暗示信息。

(一)修辞手法

修辞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达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考试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修辞对文段主旨的表达起重要作用.是需要注意的一个解题关键点。

【例题1】几次拿起《十字路口的顽童》这本书,几次又放吓,因为不时会有画面打断我的思路.那是在我l8年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一个个顽童的画面。有意思的是与其他学生凝固在我记忆中的是“图片”——形象;而他们却是“视频”——故事,他们所占据的老师“内存”实在是比其他孩子要大得多。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漫长的教学生涯给“我”留下很多回忆

B.顽童让“我”想起曾经发生的许多故事

C.顽皮学生留给“我”的印象更为生动深刻

D.这本书触动“我”对教学生涯的许多联想

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中的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存在对应关系.只要结合起来看,方能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如下:

本体          喻体

①其他学生给“我”的印象 图片

②顽皮学生给“我”的印象 视频

③“我”的记忆内存

“图片”与“视频”相比,前者比较单一,后者更生动、更丰富。由此可知在本段材料中“图片”代表“单一”,“视频”代表“丰富”。由此可知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则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顽皮学生给“我”的印象更生动、更深刻,故答案为C。

(二)标点符号

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都存在特殊用法,注意这些标点符号有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的特殊用法:

引号:①表示强调着重论述的对象;②表示含义特殊;③表示讽刺和否定。冒号:①引出解释或说明;②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问号:①用在设问句末,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②用在反问句末,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子中,通过反问加强语气。

破折号:①表示解释、补充说明;②表示总结上文。

【例题2】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可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作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灾难降临时的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解析:此题答案为D。文段先提出问题,即“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普通民众应有何作为”,接着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该问题,指出在灾害发生时保护我们的宝贵生命、作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学会自救和救人等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的。

点拨

如果注意到文段中的两个问号,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整个文段是一个设问的形式.后面是对前面的回答,这样很快便可以选出答案D。

(三)数字信息

文段中如果出现大量数字,要注意分析这些数字间的对比关’系tlt。或.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