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申论 > 正文

阅读,涵养转型中国的平常心

时间:2014-04-23 15:59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2013年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新鲜出炉: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略有增长);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比上年减少1.95分钟);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50.1%(上升9.8个百分点),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上年增加0.13本);仅有21%的国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66.0%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从数据看,尽管人均的图书阅读量和阅读率都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准非常令人担忧。试想,一个堂堂文化古国,一个图书出版数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其成年国民每年平均阅读的纸质书仅区区不到5本。要知道,这一数字,且不说跟犹太民族、德意志民族乃至欧美发达国家去比,就是比之韩、日、俄罗斯等国,也是大大逊色。有人调侃,我们今天的阅读困境,已经不是一年读几本书,而是几年都没读一本书。

  当然,纯粹从阅读角度看,今天我们的阅读数量是很可观的。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微博,看手机APP,看微信朋友圈,看QQ日志,这最终都能累积为每天的阅读量。甚至,网络条件下,人与人的交流本身就直接文字化了。这也是最新数据显示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显著上升的原因。碎片化的阅读,确实便利了信息获取,但若是从人文涵养的角度看,问题就来了。碎片化本身意味着不全面,再加上网络阅读的简化,人们由此实现的认知和理解,很容易导致片面。更不用说,博人眼球的“标题党”以及对阅读主题的扭曲,比比皆是。这种人文环境里,人们浏览多、阅读少,接触信息多、沉静思考少。注意目标的不断更替,更带来心智结构的极简和麻木。如果单纯依赖这种文化土壤的滋养,人类理性思维恐怕会越来越少,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理性行动的能力也会趋于匮乏。

  阅读质量的下降,普遍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绪。很多矛盾激化的背后,都能看到当代中国反智主义或极端思维的盛行。当下中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利益的分化,很容易激化利益攸关方的情绪。这些情形并不少见:往往政策还没出台,民间的意见争论已打得不可开交;平和理性的探讨求之不得,撕破脸皮的人身攻击却落得遍地皆是;一场小小的治安纠纷,往往一涉及警察、城管或其他公权方,谣诼就能不断蔓延,最终激化事态;房价、医保、养老、教育、反腐、环保,事关国计民生,但发泄情绪骂娘的多,真正研究问题的少......这些都彰显了健康理性氛围在当今中国舆论环境中的缺失。而这种健康理性心态的涵养,最重要途径是教育,对成年国民而言,就是持续不断的深层次阅读。

  一个社会的矛盾,有其所处阶段的必然性,有其经济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原因。我们不能说,只要多读了几本书,一个个现实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但起码可以说,一个民族,只有普遍性地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崇尚阅读,这个民族才有可能涵养出理性健康心态,来面对现代化征程中一系列坎坷、曲折甚至冲突,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凝聚智慧,好好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人苦读书,不一定成大器,但一个民族,普遍不读书,却注定成不了大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喜欢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忆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而他在法国讲演时,罗列出的一长串所读过的法国作家名单,更是引得场下一片惊叹。李克强总理也曾说:“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为国为民作大贡献者,不可不读书。而普通国民亦不可不读书。这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长远而厚实的基础。当然,今天的阅读,形式多样,电子化阅读正在形成一股昂然态势。但无论如何,阅读的精神不应消亡。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