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辅导 > 正文

告别雾霾天,从我做起

时间:2013-02-04 10:58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霾情紧急。1月28日,中央气象台历史上第一次专门针对霾发布预警。卫星遥感监测表明,污染带贯穿我国中东部,灰霾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以北京观之,本月连遭4次雾霾袭击,历史罕见。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空气清洁法案》的立法呼吁,超98%网民支持立法治理空气。但是,除了立法,更重要的应该是公众内心和外在行为上的自我节制,这种节制比政府禁令的管制更重要,也更具有持续的韧性和建设性。

十面“霾”伏为中国发展敲警钟

【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29日报道】从2月日起,遭受前所未有的严重空气污染的北京将提高新增车辆的排放标准,使之达到最严格的欧盟标准。

北京有500多万辆机动车。厦门大学专家林伯强说,提高排放标准“肯定将有助于帮助减轻北京的污染”。

【美国自由亚洲电台网站1月28日报道】题:中国寻找雾霾原因

中国正逐步改变其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但初步取得的效果似乎是在令污染增加而非减少。

中国各大城市已出现最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与消费主导型经济间的关联并不仅仅因为中国对高污染能源煤炭的依赖。中国新一波消费带来了洪水一般的私家车,使污染源扩大。专家说,汽车尾气已取代工业污染,成为各大城市雾霾的最主要来源。

城市化和住房被视为发展消费经济的基础,但初期的效果可能与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非常相似。美国全国亚洲问题研究所专家米卡尔·赫伯格说:“要完成这些城市发展任务,必须有钢铁、水泥、玻璃、化工制品、重工业及电力,这一切都会拉动煤炭消耗。真正降低能耗的是向服务业占更大比重的经济模式转变。”中国可能仍需5至10年才能感受到经济转型的环境效益。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月28日报道】题:北京还要屏息至少20年

中国粉尘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消耗煤炭。“虽然中国从多年前起就大量投资可再生能源,但大部分能源仍来自煤炭,”绿色和平组织专家周荣(音)说。今冬还有个问题:东北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很长时间以来都没这么冷过。额外的取暖需求推高了煤炭消费。

另据绿色和平组织计算,像北京等城市机动车对空气污染的“贡献率”为20%左右。北京市许诺到今年底将淘汰老旧机动车18万辆。到2030年,北京的PM2.5浓度要达到不足50微克/立方米这样的标准。

周荣认为这个目标“缺乏雄心”,尽管她理解为什么政府不能一夜之间关闭所有燃煤发电厂。因为中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存在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只要未来20年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涌入城市找工作,对钢铁、水泥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就仍很高。这些产品来自污染空气的重工业。任何工业国家都必须经历这个进程,但周荣认为,北京人到2030年才能再次无忧无虑地呼吸空气,时间耽搁得太长了。“中国人在某个时候也会失去耐心。”

超98%网民支持立法治理空气

中国中东部的大片区域最近再次被“铺天盖地的雾”所笼罩。这已经是今年冬天的第四轮雾霾天气。

中国环境保护部29日通报指出,中东部受雾霾天气影响逐渐扩大,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污染”或“重度污染”。在960万平方公里陆域的中国,灰霾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

受雾霾影响最大的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面向公众征求意见。

根据该“草案”,在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下,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大气污染公告,采取强制性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排污单位停产、部分停产以及部分机动车停驶。

这轮雾霾天气中,华北地区的石家庄市和华东地区的杭州市能见度一度只有300米,中原地区的郑州、合肥等城市能见度仅100米。

29日,鉴于出现了能见度低于50米的浓雾,河南省商丘市发布了大雾红色预警。

在北京,人们怀念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的空气质量。“那是在特殊时期,政府要求一些工业厂房暂停生产、许多汽车停止行驶的结果。”市民林小宜认为,“现在政府下这样的命令似乎很难。”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中国每年的冬半年都是雾霾天气高发时期,但近两周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比往年同期偏多,“且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和污染程度之重都是比较少见的”。

当下,中国多地正在召开由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的地方“两会”,大雾同样弥漫在这些代表委员们前往会场的路途上,迫使他们思考,如何从法治的路径处理日益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

在去年河北省的地方“两会”上,一份“关于改善和提高省会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就被列为这个省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当地环保部门表示,正在抓紧制定城市空气重污染应急管理办法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产业低端,对资源消耗过大是造成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浙江省政协委员范柏乃说,“政府要加强立法,并建立政绩评估体系,从宏观来解决雾霾污染问题。”

中央气象台专门针对霾发布了预警。他们预计,之后几日,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仍将持续雾霾天气。

29日上午,新浪微博上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潘石屹呼吁尽快出台《空气清洁法案》,并发起了相关投票,截至发稿时,近3万人参加了投票,超过98.8%的网民支持立法。(新华网 记者黄深钢、屈凌燕)

面对雾霾,公众自律价值远超禁令

面对雾霾,已有问题抛出:春节临近,若雾霾天仍然持续,届时是否该继续燃放烟花?至少在北京,也已有回应:据媒体报道,中科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环保专家们提出,春节如果北京遭遇重度以上污染过程,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减少甚至禁止烟花燃放。显然,问题和解决方案都绝不限于北京一城。

提出这个问题有价值,但寄希望于政府禁令,不妥。

我国不少城市都曾有过严格的烟花禁令,后来逐渐放开,或至少“禁改限”。这毫无疑问代表着我们行政乃至政治文明的进步,既是尊重公民权利,又对传统社会风俗保持了敬意。春节燃放烟花问题上,如果重回禁令管制的老路,将是一种退步。

然而在治理污染这个大命题下,燃放烟花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有违公众的根本利益。城市中雾霾不散,还有“人工霾”在后面等着是件多么恐怖的事情。所有人都恨这霾,但难道不该所有人都扪心自问一下,我和这霾有什么关系?我参与制造了一丝一毫没有?尤其是在燃放烟花问题上,外在禁令可以没有,内心的考量则不应该没有咱自己的手能不能忍忍,别放了行吗?哪怕少放点儿呢?

我们同在一片天空下呼吸,我们当然有资格抱怨,也有资格问责:这里不对,制造了霾;那里不负责任,纵容了污染。但实际上,我们最应该也最有资格问责的是自己。反躬自问、反求诸己,这些不是迂远的传统道德教条,而是可以构成现代文明社会的个体根基。烟花鞭炮不能少放,因为那是文化传统。好吧,没错。内心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呢?更是弥足珍贵的传统吧!

春节的烟花毕竟还只是短期问题,长期看,汽车尾气污染与城市PM2.5值有着更密切的关联。骂公车?好,可以。但还有呢?是不是还该反躬自问、反求诸己?我能为日常减少PM2.5做点什么,少开一天车行不行?多坐几次公共交通,甚至骑几趟自行车,行不行?

雾霾既然躲不过,那就把如何处置应对当做一堂公民课吧。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应该是公众内心和外在行为上有自我节制的社会。这种节制比政府禁令的管制更重要,也更具有持续的韧性和建设性。(中国青年报 徐百柯)

让社会的觉醒驱散雾霾

我国中东部地区近日出现了罕见的雾霾,从北京到广西,从河南到河北……30多个城市成为雾区,PM2.5连日爆表,多地发出预警,呼吸道病人骤增。

置身于“十面霾伏”之中,忧惧与质疑在公众中蔓延。恐惧的是,雾霾之患乃至环境之恶化,究竟对人们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疑惑的是,环境污染频频,为何始终得不到控制?尽管冷空气已将雾霾渐渐吹散,却未吹走人们心中的阴霾。

这场重污染危机,用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的话说,根本原因还在于污染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以及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污染的根本原因。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第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

在这种情形面前,我们不得不正视,在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程中,环境迅速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十一五”规划为例,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每年要削减2%,然而,仅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水污染监测数据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5.8%和14.2%。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虽然主观上一直高度警觉,但客观上却重复着其中的部分章节。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包括空气、水、土壤等在内的资源,从一开始就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地悲剧”。大气不属于任何人,很容易成为污染物的排放场。这是因为,每个个体在追求个人收益时把自己利用该资源的一些成本转嫁给了他人,而这种“搭便车”的欲望最终将毁掉公共物品本身。按此逻辑,一个貌似必然的推断便是:大气便如废气排放的“公地”,当唯一有能力实施强制管理的政府真的下决心去管理则会招来各种非议,而偶尔应对不当时,恶果定会发生。

如此论断并非可靠。

一个逻辑清晰的常识是,既然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须臾不可分离的资源,那么分享其效用者必应有其担当。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原则的题中之意也在于此:一个社会中所有的个体和组织(包括企业、NGO、政府部门)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唯有各方积极地参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环境危机,改善环境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一直作为极其重要的一环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从基本国策的定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美丽中国的愿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始终是中央政府重要的政策焦点。但是,发展议程中短期与长远利益权衡的风险与失灵,法律层面的不足与失效,公众意识与参与渠道的匮乏,物化的功利主义的盛行等等,都在现实层面一定程度地消解着政策设计的美好初衷。

消除环境阴霾的核心力量始终是公众的觉悟和参与。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

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保护基本上遵循自下而上的程序逻辑,往往是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由公众为主体形成的各类民间组织向立法机关呼吁、游说,最终通过立法,实现对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补偿、监督和控制。其核心要素包括两个:广泛的公众觉悟和参与,行之有效的法制体系。只有当环保意识武装到每一个公民的头脑,并成为每个公民自觉自律的行为准则之时,一切不合道德的、非法的污染排放行为才会得到有效遏制。

在寒冷空气中,雾霾悄然散去。但如何阻击下一次,让雾霾成为历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他指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他指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从现在起政府要有所作为,社会要有所作为,每一个公民要有所作为,为了驱散那共同的“敌人”——雾霾。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有所作为的起点。让我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履行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今晚报)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