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辅导 > 正文

“凉民证”:有眼球,无底线

时间:2012-07-15 21:39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凉民证”:有眼球,无底线

 

 

  湖北恩施抢占武汉旅游市场,把广告做到武汉闹市,一时有些急眼,用上了“凉民证”的广告词。估计恩施方面的本意是想说,俺们这儿夏天挺凉快的,你们武汉市民来此做个“凉民”吧。不曾想,媒体和网民认为此“凉民”有借光“良民”之嫌,涉嫌侮辱民族感情兼智商。这下,旅游市场热没热不知道,舆情的讨伐却是热浪滚滚。

  尽管恩施旅游委在媒体报道的7月11日当天就严正声明,称“凉民证”宣传广告系武汉某文化推广公司擅自发布,与己无关,但仍未能洗尽失察之嫌,相关广告公司更被称为“脑残”。

  “凉民”,就语文角度而言,似乎没有使用惯例,从广告文本的语境看,大抵是“得享夏日清凉之人”的意思。但是,将此意缩略为“凉民”一词,则只能让人怀疑其是往“良民”上靠了。为什么要往“良民”上靠?无非是这个词好记,一目了然。广告要吸引人,没问题。但问题是,“良民证”是日军侵略时期对占领区中国人进行殖民统治用的证件,饱含民族的惨痛记忆。这一点,稍有历史常识便能知晓。

  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广告方以及政府审查方知道“凉民”的借喻之出处,但忽视了它可能的负面效应。另一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双方都知其义、知其害,但为求围观效应仍刻意为之。假如是第一种情况,固然是无意为之,但实在是对不住自己的饭碗和把关责任。而更可怕的是第二种情况:涉事方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什么是失德,但不以丑为耻、不以失德为忤,经济至上、利益至上的单向度目标,已经扭曲甚至虚无了其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不惜以提供审丑对象和伤害民族感情而吸引眼球。这是最可悲的!

  这最可悲的情形,并非没有可能。从当下一些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质,以及一些政府部门不顾一切发展经济的惯常作风看,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此类广告背后的冲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广告人争相出位,不断挑战道德底线。而一些地方政府,也面临开发旅游市场的压力和冲动。双方四眼充血,亢奋到一定程度,对所谓公德大抵也就失去了知觉。从“我靠重庆”、“一座叫春的城市”之类的城市广告语中,都可以读出这种逐利冲动。更有甚者,黄山景区曾推出“扮演日军抢花姑娘”的旅游项目。在这些旅游策划中,发展没了灵魂,人没了灵魂,大家对伤痛近乎麻木,脸上只剩下贪婪的笑。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已不只是广告宣传中的惯用手法,它甚至已蔓延到不少物质文化生产领域。电视真人秀节目,不惜策划各种“情节”以假乱真,刻意抓住“拜金女”、“二代男”的出位言行大做文章,以群众口水为收视率贴金。一些网络策划人更躲在电脑屏幕背后,炮制出一个个审丑“标本”,肆意践踏公德,甚至以“宁为妓不为师”的言论为自己的出名造势。

  这样的风气,之所以流传,原因在于一些牟利者忽视了影响力和注意力差别,以为获得了注意力,就有了影响力。实际两者不尽相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浮躁虚夸、急功近利,反映了一些人面对市场竞争时的低能。这样的风气,它反过来又构成了一种文化生态,为害不浅。让这样一种不健康的文化生态滋长,必然会渐渐麻痹人们的是非善恶观。而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中成长的未来一代,社会也无法对他们的公德水准抱有期待。就“凉民证”而言,假如我们可以笑着拿惨痛历史开涮,又怎能指望下一代对历史敬畏、对民族尊重?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