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访问 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招考 > 正文

“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求职有多难

时间:2013-05-24 08:45 来源:未知 作者:YZ教育 阅读:

 

数据统计显示,我省重点本科高校签约率最高下降5%

 

“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求职有多难

 

专家建议,学生需适当调整自身的就业态度和期望值

 

  

  原因

经济放缓,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吸引力下降

  “每年都喊狼来了,今年狼真的来了。”作为独立学院,今年的冲击更为明显,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工委老师周笑平说。

  就目前签约率而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较去年下降约15%。什么原因?

  “天灾人祸。”周笑平概括。

  经济放缓,岗位数减少。独立学院又处在尴尬之位,缩减岗位的好企业自然就盯着重点高校。

  “有的大型银行不来了,今年,只来了农行。提供的岗位,也比往年少。”周笑平说。

  对此,浙工大之江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陈霄也有同感。“大企业宣讲明显减少,有的干脆不来了,像阿里巴巴和不少银行。”她说。这导致“好岗位”的应聘人数爆棚,“建设银行岗位的招录比例已高达1:400。”

  可同时,基层岗位却紧缺人手。“用人单位群里,民营小企业喊着招不到人。”陈霄透露。但它们本身的规模及提供的月薪,却无法吸引学生。

  “1800元一个月,远低于学生的预期。文科生的心理预期约3000元。”学生不仅对薪酬有要求,对工作地点也有要求。“偏远的地方不去,出省的也不去。”陈霄说。

  这一切,导致的学生结果是:观望,等待更好的机会。“签约走得慢,并不一定是坏事。学生对工作有一个自己的规划,不仅只是找一份工作。”周笑平认为。

  可是,观望的尺度,学生却往往无法把握。“拿着本科文凭的他们,又想跟其他普通本科的毕业生比。但现实企业提供的岗位,确实不如普通本科。”她说。

两成大学生承认,是自己太过挑剔

  “学生淡定找前程,雇主尴尬求人才。”来自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感受是:毕业生似乎全然不顾市场的低谷,“从容”和“挑剔”比往年更甚。

  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向本报提供了一份最新调查:“应届生面试爽约率再创新高,近二成的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面临着超过75%的面试爽约率。”

  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大学生淡定的求职心态。

  前程无忧网上调查了2357家企业和1230位应届毕业生。企业HR将高爽约率归咎于求职者“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以及“毕业生比较挑剔”的最多。

  而受访的应届生也将这两项作为自己“爽约”的主要原因, “企业提供的薪酬比较低”也是他们直接放弃面试机会的原因。

  有超过20%的学生承认“其实工作不难找”,只是自己比较挑剔。而挑剔的背后,是对“上班”的缺乏兴趣。受访的学生中竟有超过六成的应届生认为,求职是需要父母帮衬的,如同当年他们的求学和未来的婚姻。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就此现象分析:“今年的低签约率和2009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初,雇主对经济走势正处于观望期,缩减招聘数量成为相对安全的选择。但如今的低签约率则更多是由于年轻人的就业观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对薪酬的期许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家长因素,成“拉低”就业率原因之一

  另外一方面,家长因素也是“拉低”毕业生就业率的原因之一。

  在孙艳燕的印象里,80后的毕业生普遍比较现实,有工作机会,往往会选择先去做着。但90后的家长,大部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出生,自己没怎么吃过苦,家庭条件好的有不少,“他们给小孩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超过了小孩一个月的工资,他们不愿让孩子吃苦。”如果不是一份薪水高或者比较稳定的工作,家长会说服小孩不要急着找,可以考个公务员或者更稳定一些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刚进去收入低,对家长的吸引力不大。”

  孙艳燕分析说,各种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一样。法学院、政管学院,几乎整个学院会去考公务员。而经贸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会比较倾向直接就业。比如信息学院,不缺offer,尤其杭州的信息产业比较发达。而一些文科专业,相比较就业的困难大。

  省人才市场相关人士对记者分析,“在没有签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30%的大学生属于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者。”

  “这些大学生都有共性,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没有经济压力,甚至有的女大学生家长觉得,嫁个老公比找工作更重要,工作有个稳定点的就可以了。”

  这里面形成了两方面的反差:

  一是“岗位和愿望的不匹配”,大学生愿意坐办公室,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愿意去大企业,去国营公司,而不愿意去中小民营企业,而浙江恰恰是中小民营企业集中的地方。

  最典型的事例是:2000多块钱一个月的财务,会有大学生愿意做,但是,5000块一个月的蓝领,就没有大学生去做了,这就是所谓的“体面就业”。

  二是“地域和需求的不平衡”,杭州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早几年,浙江省70%的大学毕业省大学生留在杭州,近几年来,比例有所下降,今年,估计是50%的留在杭州,排在第二的是宁波,第三是绍兴,现在,温州、台州也有毕业生(非本地)愿意去了。

  建议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

都需要反思

  就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丁松泉建议,学生适当调整自身的就业态度和期望值。此外,高校在今后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也需加强。“就用人单位而言说,他们希望毕业生与用人需求更为贴近。”丁松泉表示。

  同时,“用人单位是不是也该做改变?”丁松泉认为。在他看来,不少中小企业给予员工的人文关怀还不够。而这,也是导致学生跳槽的原因。

  在好岗位缩减的情况下,怎样的毕业生仍“屹立不倒”?用人单位,更喜爱怎样的毕业生?周老师则转述了用人单位的想法。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必备基础。而与岗位的匹配度、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则是决胜条件。具体是什么样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敬业精神。

  这些能力,并非只在实习中可得到锻炼。其实,“在校园的生活过程中,就能培养。”集体生活,就很有学问。“大家个性迥异,如何相处沟通,如何团队协作。这与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周老师认为。

  此外,“社团活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尤其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得到培养。”周老师发现,大学担任过社团干部的学生,多能拿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对于“挑三拣四”的学生,高校就业老师一致的建议是,“先就业再择业”。“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谈何积累经验?”陈霄直言。有了一份工作,就有了积累的开始。

(责任编辑:YZ教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